起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为2009年标注了艰辛的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大潮中“先发”的绍兴,在金融海啸掀起的惊涛骇浪中呛到了“海水”的苦涩:短时间内,纵横集团、“华联三鑫”等在业界颇具名头的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纷纷停产,整个绍兴纺织业一度陷入困境。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市委书记张金如、市长钱建民等主要领导身先士卒,深入一线调研,对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行研究部署。张金如明确提出: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民生。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各级各部门要走进企业、直面矛盾,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钱建民强调,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发展意识,狠抓项目投入,抓好重组兼并。在市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行各业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为企业排忧解难。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绍兴经济能从危机四伏的2009中突围而出,除了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及绍兴企业的灵活应变、化危为机外,也与各行各业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分不开。可以说,企业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分收获,都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影子。
合力破冰突破困局
梳理一年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脉络,可以看到,这是一次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一次对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忠实执行,是一系列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创造性工作。
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以变应变,迅速作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动员部署,打响了抗击金融风暴的“经济保卫战”。全市上上下下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帮助企业化危为机,尽早走出困局。
年初,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出台了“三年建设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完成两个1000亿元的建设目标,对全市经济“触底反转”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办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10%以内的资助”、“新建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纳入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景区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1.5%给予贴息补助。”则是我市年初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中的内容。在这项政策中,财政扶持或鼓励项目多达44小项,涉及发展服务业、自主创新、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创新人才等七大领域。
接着,全市《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将现代纺织、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节能环保和食品饮料作为绍兴的五大主导产业,使“绍兴制造”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
各县(市、区)也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迅速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如绍兴县今年设立了“零起点创意工作室”,对纺织、服装学院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在该县创意产业基地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给予一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的优惠。
光出台政策还不够,发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各部门同心同德,合力破冰,是绍兴应对危机的一大特点。 |